- 平安保险人员来我家,说让我去平安听课,听一个月每天补助20然后去海拉尔考试,成为正式员工,不知是真是假?
- 东北处于山海关外,但为什么感觉东北话更接近普通话?
平安保险人员来我家,说让我去平安听课,听一个月每天补助20然后去海拉尔考试,成为正式员工,不知是真是***?
说白了,平安不停的招聘,就是他们自己导演的一场又一场的骗局。
招聘
助理,
内勤等
职位都是***的,你去
应聘时,都高接远迎热情无比贵宾似地接待,许诺你各种
条件,目的之一就是先让你交100元
培训费,然后再交60元的考试费,这样
推荐你的人
可以有50元的
提成。考出代理证之后,再让你
参加3天培训,再交500元的保证金。培训以后才可
以上岗。
如果你上岗了,推荐人还可以有150元的提成。这样,一个月的
时间,你一分钱没挣到,光给平安
公司交钱就达到660元了。 招聘时他们都是先抛出诱饵,答应你的一切条件,然后引诱你一步步按照他们的
程序走。经过几次交钱,
一般人都会感觉被骗了,又无法和他们争辩,只好自认倒霉,忍声吞气的离开。那正好遂了他们的心意,
因为在你身上他们再也榨不到油水了,你消失的越快越好。如果你
能够坚持到交纳500元保证金了,也上岗了,那他们就会逼你去卖保险,
或者让你去招聘,用你自己的经历和对平安的理解以及高额的提成引诱你去欺骗新的
应聘者。你不拉来保险,学费是不报的,招不到人,也
不会给你报销,也不兑现对你的
工资承诺,最多发给你微薄的300元
生活费。如果你找他们兑现承诺,他们先前答应你的条件都会翻脸不承认,由于只是口头许诺,
没有文字协议,你是没有证据的,如果你
找到他们的上级
领导,他们早就串通好,他们会说你理解错了。这就叫骗你没商量。招聘只是幌子,那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平安根本没有
什么助理,讲师、内勤等职位给你做。他们在报纸和各类
招聘会上长年不断地做了大量的
广告,投入
很多人
进行招聘,每天都有许多不明真相的人源源不断的前来应聘,新的一轮招聘欺骗每天都在周而复始上演着,他们也每天乐此不疲的辛勤
工作着。直到一批又一批的象我这样的人看穿了他们的欺骗伎俩,自认倒霉,含恨离开。也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他们没有付出一分钱,却得到了培训费,还达到了他们给你***的目的。
东北处于山海关外,但为什么感觉东北话更接近普通话?
北京的普通话 ,实际上与满族有关 ,与东北话相近 ,满清进关后 ,坐了近300年天下, 把东北的一些风俗 ,风土人情 ,和语言口音 ,都带到北京城 。
清朝推广汉语言,学习汉文化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在北京城 ,有许多王爷,王子王孙 ,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他们在北京城 ,繁衍了二三百年 ,这些语言文化 ,逐建在北京流行和传承,一直保留至今 。
不但如此 ,在早期蒙古族的元朝 ,北京就是元大都,还有过去的契丹族辽国,还有女真族的金国,都统治过中原以北的地区 ,东北地区与中原人的往来 ,汉文化的交流 ,还有语言的交流 ,逐渐形成了较标准的语言普通话 。
北京话或者普通话 的定义是 :与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或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的语言 ,就是普通话 。
总结 :北方或山海关以外的人们说话的语音或词汇接近普通话 ,是历史相互融合的结果 ,也是与汉民族融合的结果 。
山海关外,历史上一真是中华民族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有肃慎,鲜卑,乌桓,扶余,契丹,女真,高丽,蒙古等民族居住,还有华夏民族在此地生息繁衍。
只不过由于战乱,内迁等因素,东北地区***几次锐简。元朝在东北设置了辽阳行省,因红巾军扫荡摧毁,纳哈初率几十万人投降大明,东北地区人口进一步减少。
明初设辽东都司,设24卫,从内地迁来军人和家属,决大部分是江南,山东,湖广一带的人。从明末吴三桂,祖大寿等人的江苏,安徽籍贯可以证明。
《辽东志》记载,明初东北地区有513562人,其中有5%是土著,二百多年间,又有一些河北,山东"闯关东"最早一批***进入东北。
满族兴起以后,因战争等因素,东北地区***又一次锐减,八旗入掠得大量***做“包衣",这些***逐步融入满人之中。
据韩国学者统计数字,辽宁新宾(赫图阿拉)老城满族人中,有95%***血统。
1644年,东北地区的满人和汉族包衣大部分"从龙入关",后来,涛朝又建柳条沟,禁止***去关外,东北地在已没有多少人啦。
后来,清朝逐步放开禁封政策,河北,山东一带***掀起了闯关东热潮。1860年,沙俄入侵时,黑龙江将军管辖的人口才25万多人,想招几千兵都困难。
张作霖时代,为了开发东北,从关内成火车向关外迁徙人口,促进了东北经济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开发北大荒,建立农垦兵团,大量人口湧入关外。经过一百多年移民,东北地区已有上亿人口,成为经济发达地区。
让你多读书,你偏去养猪,东北的确是在关外,但如今的东北人大多都是从关内迁过去的。
东北话作为全国最有辨识度的地域方言之一,感染力很强,能够轻易带偏其他地方的口音,大学宿舍里只要有一个东北人,那毕业的时候,一整个宿舍估计都满嘴大碴子味。
东北话叫做东北官话,其他地方的方言,大多数都是经历漫长岁月变迁才形成的,相对来说东北话成形的时间比较迟,也就近代现代一两百年的岁月。
东北地区,也就是如今的黑吉辽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地区,这一大片在古代人烟非常稀少。
从先秦到明朝,东北大部分地方都生活着北方的游牧族群,像是扶余人、肃慎人、女***、契丹人、靺鞨人等等,从中原来的***,主要集中在辽东一带。
明朝晚期,东北的女真崛起,明朝没了之后清朝入关,而东北地区作为“龙兴之地”被封禁,在东北地区除了驻军还有少数留守的百姓,以及被流放的人之外,基本没有其他。
本来东北的人口就很少,清朝将其封禁之后东北的人口变得更加稀少,前后长达两百多年的封禁状态让东北地区变得非常原始。
而这种情况下,东北地区当时主要的语言,也是以满人等族群所说的语言为主。
你说的对,是接近普通话。个人认为没成为普通话的根本原因,在于平翘舌不分。
比如我吧,91年大专毕业,按理说文化程度还可以吧,但是,我就平翘舌不分。到商场买某品牌乳液,一看298元,心想上某宝看看能便宜点不,就用新买的华为手机上网搜乳液二字,结果怎么都没搜到,气得我差点把手机摔了,也不管贵不贵了,直接买一瓶走人。过后,还摇处和人说,华为手机什么破输入法呀,字都不全。人家狐疑地问我,啥字没有呀?我说乳液的乳呗。人家说你咋拼的?我说,lu。人家说,还鲁呢?那是ru乳。
我发现,就在我们辽宁这旮瘩,平翘舌不分的还大有人在。那天,我从人民大厦游完泳出来,就见停车场门口支着几个摊位,一个喇叭反复播报着:酱牛又、酱zu 爪、炸黄花鱼,素丸zhi、又丸zhi、zu皮冻。你知道不?平翘舌不分,自己说还不觉得啥 ,听别人嘴里说出来,那是特别搞笑。我和老公相视一笑,一口同声,走,买酱牛又去[捂脸]。
同事们羡慕我五笔打得快,其实,他们是不知道呀,要是能把平翘舌叫准了,用拼音打个字不用写一退二的,谁还费劲吧里地背什么劳什子“土十二干时寸雨……”呢[捂脸]
这个回答有点跑题了哈。见谅哦。
只有东北话的发音基本上都是准确的,儿话音多了一些,相对于其它地区来讲这就是标准的普通话了,再有南方人听不懂的一些词语方言,大多是满语俄语音译过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在以前各地区的叫法也不一样,随着网络时代都在同化阶段,语言早晚会统一的,三十年前能讲普通话的人可能只占人口比例的1/5,现在应该在3/5,这个比例会一年比一年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