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有人说河北邯郸是成语之都?
乡邯郸鸡泽人,这个回答我就毛遂自荐了。邯郸位鲁豫晋冀四省交界处,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北连邢台,南临安阳。是战国时代赵国首都。自古邯郸出成语,邯郸的成语有很多,耳熟能详就有 完璧归赵 一言九鼎 价值连城 奇货可居 邯郸学步 梅开二度…… 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成语。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典故。像胡服骑射,是出自战国赵武灵王。当时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边界小国也经常来侵犯,和大国之间的战争,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池被占,大国来犯每次都有被灭国的风险。有一次北边的游牧民族匈奴来犯,赵武灵王发现匈奴骑兵服饰短袄窄袖轻巧灵便,反观自己的士兵盔甲厚重笨拙,匈奴的战马 弓箭与中原的长矛 兵车相比,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于是赵武灵王提出 着胡服 习骑射的政策。赵武灵王的扬长避短,使赵国在次强盛起来,成为诸强之一。
因为来源于邯郸的成语很多,据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
如:
因人成事 三寸之舌 伤弓之鸟
梅开二度 窃符救赵 胡服骑射
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奇货可居 邯郸学步
鹬蚌相争 黄粱美梦 一枕黄粱
奉公守法 旷日持久 利令智昏
不遗余力 南辕北辙 破釜沉舟
毛遂自荐 背水一战 围魏救赵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河北邯郸素有“成语典故之都”、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之美誉,是中国成语***最为丰富的地方。
根据统计,在万余条汉语成语中,与邯郸有关的竟有1584条,而且这些成语大都属于有历史典故的部分,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完壁归赵、邯郸学步、黄粱美梦、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一言九鼎、背水一战等等,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映衬出邯郸文化底蕴的厚重。
2005年10月,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邯郸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产生了许多成语典故。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商早期迁都邢(今邢台),晚期迁都殷(今安阳)。可见,邯郸自先商时期起,就长期处于商文化的范围内,属商都的京畿之地。另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专家在邯郸文物考古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商文化遗存,这些分布广泛而密集的商文化遗存,也充分印证了邯郸在商代的发展。因此,在商代中晚期,邯郸有形成城邑的历史必然性。
目前已知文献记载中,邯郸最早的出现时间,正是商末的纣王时期。
在出土的战国中期魏国史官所著史书《竹书纪年》中曾这样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据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自商王的祖先盘庚迁都至殷,再到殷纣王时商王朝灭亡,在长达253年的时间内再未迁都。纣王时期又逐渐扩大了都城,南至朝歌(今河南淇县),北至邯郸及沙丘(今河北平乡),都建立有商王的离宫别馆。这是目前所知邯郸地名出现最早的一条资料。”郝良真说,古籍中提到的离宫别馆,证明了殷商晚期的邯郸已经不是普通的乡村,开始形成城市的雏形。
2000年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组织国内一批专家学者,对邯郸城市兴起的年代进行了学术论证,经讨论认为,邯郸城市的兴起距今至少已有3100年,甚至可能上溯到3250年前。
关于邯郸地名的由来,过去最流行的说法是颜师古《汉书注》中引用张晏的解释:“邯”字来自山名,即古时的邯山;“单”是山脉尽头的意思,因作城郭名,所以加“邑”(阝)为“郸”。意思是说,邯山到此而尽,故名邯郸。
长期以来,该说法一直被奉为圭臬,从未有人提出异议,直到1965年在山西省侯马市出土了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赵简子与各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上面多次出现关于邯郸的记载,写法却是‘邯丹’。此外,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文物也显示,春秋战国时期邯郸的写法有多种,或作‘邯公式’,或作‘甘丹’,或作‘邯单’。因此,张晏《汉书注》所解释的‘单’是山脉尽头的意思,不足以说明‘邯公式’二字的初始含义。”直到秦代,邯郸两字的写法才出现并基本定型。邯郸这一汉字里的专用地名,延续了2000多年,从未更改。
因为古代成语典故邯郸最多,有1584条成语出自邯郸,象邯郸学步、黄梁美梦、毛随自茬、完璧归赵、围魏救赵、胡服射骑、纸上谈兵、刎颈之交、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负荆请罪、价值连城、梅开二度、一页障目、一言九鼎等典故脍炙人口,其他地方都没有邯郸的成语产生的早,没有邯郸产生的成语多,所以说,邯郸是成语之都。邯郸成语在全国首曲一指,2005年10月27日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家协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