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大军对南宋展开的襄樊之战,是如何展开又是如何结束的?
蒙古大军对南宋展开的襄樊之战,是如何展开又是如何结束的?
蒙古大军对南宋展开的襄樊之战,是如何展开又是如何结束的?
公元1235年,蒙古大军在覆灭北方的金王朝后不久,就继续向南宋发动了进攻,这就是历时45年的蒙宋战争。当时南宋已经是中原大地上唯一一个还在抵抗北方蒙古***的封建王朝,一旦南宋灭亡,以蒙古为基础所建立的元帝国将成为中原大地上,唯一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战争焦点,毫无疑问是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将某种程度上决定两个国家的国运,南宋一旦获得胜利,那么就可以维持自己的国家独立,而蒙古胜利则可以一鼓作气,南下统一中原。所以襄樊之战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这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波折,也是拉锯时间最长的几个战役之一。
襄樊之战为何如此关键
首先我们要明白,蒙古要灭掉南宋,为什么就要发动襄樊战役。这是因为襄樊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襄樊位于古荆州之地,它本身扼守当时南北之间的通途。同时,襄樊也是南宋王朝两淮防线的绝对中枢,如果蒙古军队可以攻克襄樊,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南下夺取长沙,武汉,南昌。一旦这三城沦陷,那么南宋王朝的整个北部防线,也就基本上溃烂了。同时,作为南宋行在的临安以及重镇南京也就在了蒙古军队的兵锋之下了。
而襄樊的重要性早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历史上就有记载。例如在三国时期,关羽就曾经发动过襄樊之战,其目的就是为了攻克襄樊,打通蜀汉王朝北伐的通路。所以襄樊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对于南宋和蒙古来说都是势在必得的。
在蒙古帝国交战史上,与宋朝的战争,可以说是蒙古打得最艰难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前后打了近半个世纪。而襄阳之战,则可以称得上是宋蒙世纪大战的一个缩影。读懂了这场战争,我们就读懂了整个宋蒙战争史。
(宋蒙之战)
蒙古为了灭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对宋朝进行了三轮试探性进攻。
第一轮是窝阔台时期,蒙古分中原、两淮、四川三路攻打南宋。最后因为主帅阔出被流矢杀死,蒙古不得不撤军。
第二轮是蒙哥汗时期,蒙古分四川、中原、大理三路包抄南宋。最后因为主帅蒙哥在四川钓鱼城下被打死,蒙古不得不撤军。
当这两轮进攻都失败以后,由于南宋内部斗争,四川泸州的守将刘整投降蒙古。他告诉了忽必烈,要想打败南宋,根本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三路进攻,只需要攻打襄阳一地就可以了,只要把襄阳打下来了,南宋就败了。
(攻打襄阳,图取其意)
蒙古围攻襄阳城,前后花了长达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的时间里,蒙古可以说费尽心机。
其一,蒙古想方设法和襄阳守将吕文德谈判,开设榷场,在襄阳城外扎下钉子。
榷场是古代中国和北方少数民族做生意的地方。通过开设榷场,北方的马匹和牛羊制品,可以和南方的粮食、茶叶进行交换。
南宋末年,权臣贾似道,对内欺君误国,对外屈辱求和,此时,忽必烈有吞并天下的想法,于是决定改变战术,从中路襄阳突破。襄樊之战就此开始了,为了封锁住铜墙铁壁的襄阳重镇,蒙古人想出了一个颇为荒谬的计谋,即请求南宋方面让他们设榷场于襄阳城外,进行两国贸易。为此,他们贿赂了守将吕文焕的堂哥,也是吕文焕的顶头上司——京湖安抚制置使吕文德。更不可思议的是,大老粗吕文德竟然没看出这是一场阴谋,很快答应他们的请求。
于是,蒙古人便将整个襄阳、樊城二城给包围了起来。守军困于城中,宋军的南北联系也被隔绝。
由于襄阳特殊的战略意义,南宋朝廷随即展开了援救行动。但蒙古人有备而来,一支新编练的训练有素的水军,让他们的水上作战能力已经有所提高,所以南宋的救援军数次被击退。
民兵将领张贵和张顺,率领招募而来的士兵,自发前往支援襄阳城。他们成功地打退阻击的蒙古军并进入城中,给城中守军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不过这一切的努力,最终因为南宋朝廷的战略误判,没有让襄阳获得更进一步的援军,使危机不断加深。连接襄樊的浮桥被攻毁,让二城各自成了孤城。
襄阳和樊城是唇齿相依,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蒙军将领阿里海牙看到了胜机,而事情的发展也正如他所料。
在襄樊二城被切断联系之后,情势已经很危急,如果这个时候朝廷能够派重兵前来救援,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但是由于权臣贾似道误判战局,相信襄阳不是蒙古人的主要进攻方向,所以始终没有集中大军应对。这致使孤立无援的樊城被攻下,守城将士战死。
襄阳城情势告急,朝廷却迟迟没有派来救兵,弹尽粮绝的吕文焕最终选择率领守军投降。坚守6年的襄阳终于失陷,南宋的灭亡也开启了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