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人大部分都是闯关东后代吗,你怎么看?
先父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闯关东的。六十年代,工厂老爸的集体宿舍内共8个人,有7个是关内同一个省的,只有1个是东北本地人。7个关内人中,有6个是同一个县的。哈尔滨木器厂工人中,90%是关内的。说东北人大部分是闯关东的后代,并不为过。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东北人大部分都是闯关东后代吗,你怎么看?
1:首先肯定东北人大部分是当年闯关东的后代,东北人也不全是闯关东的后代,在闯关东之前东北就有很多当地的东北人,闯关东只是一部分而已。
2:闯关东是在十九世纪开始的,“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堪称移民壮举。从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变”前,以山东人为主的几千万华北人迁移到富饶的东北地区创业谋生。虽然努尔哈赤于1588年统一了东北地区,建立了八旗制度,并发布满文(建立于蒙文的基础上),导致关外文化和关内文化的差异加大,再加上清***的“禁垦”政策限制***出关,但是这一切并不能阻止闯关东的浪潮。
3:那个时期中原地区大部分人是闯关东,西部地区是走西口,珠三角地区是下南洋。不管去哪里都是为了生存。 闯关东、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人类迁移的重大***,讲述着当年人民苦于生活无依,不得不背井离乡、闯荡他地的悲壮故事。作为我们,更应记住历史,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珍惜如今美好生活。
4:关,是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迁移之一。河北山东两地的居民一波一波拖家带口,长途跋涉开始向着东北之地进发,当然这条路上也同样充满着血泪和生离死别。而朝廷此时的政策并未完全放开,山海关的管理依然严格,闯关东的“闯”字便是从此而来。
5:东北的土地确实肥沃,各种动植物***也极其丰富。“棒打狍子瓢舀鱼”的现象绝非吹嘘。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这里定居下来。1910年,清朝覆灭前夕,东北的人口已经激增至1800万。东北从此和关内一样,成了中国的人口密集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成为了国家的重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在东北与华北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卡,叫山海关。
这道关卡也成为大明生死存亡的一个重要地方,就是因为吴三桂轻易将此关交给满清,才有了之后的大清入关。
而清朝夺了大明的天下之后,东北作为龙兴之地,就被逐渐封闭起来。只准让满人在东北繁衍生息,而***则被限制在关外。还修筑了历史上出名的柳条边,限制人员流动。
到了清朝中后期,山东直隶等地已经是人满为患,而东北还是地旷人稀。
所以清朝就默认开放了边禁,让关内流民进入东北谋生。其实这也是东北地区逐渐感受到俄国压力后,清廷的一种应对措施,想要靠开放边禁,让***大量进入东北之地,繁衍生息,充实人口,从而巩固边防。
闯关东这个词,就是从这个时候兴起的。
对于长期生活在关内的人来说,到东北苦寒之地,肯定是要承受背井离乡之苦,还要冒着人生地不熟之忧。闯关东的闯字,形象表达出当时内地人进入东北时候的感受,就是要去闯一把。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位列第一。
从当今东北地区方言等民俗现象可知,闯关东对于东北人口数量的影响是很直观的,所以毫无疑问,东北不少后人,都是闯关东前辈们的后代。
时过境迁,当今的东北人,很多就想离开东北,到中华大好河山的其他的地方发展。离东北最远的海南省,竟然就有很多的东北人,号称东北人的第二故乡。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