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对玄宗落井下石呢?
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对玄宗落井下石呢?
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辉煌,后半生悲催。
712年李隆基称帝后,他清除武氏余党、平息韦氏乱政,将太平公主势力斩尽杀绝;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又大破契丹、吐蕃,创造了“***盛世”。
737年宠妃武氏死亡,将22岁丰腴貌美、仪态万方的儿媳杨玉环曲线弄进宫中,从此两人过起了神仙眷侣版的生活,享受着帝国的一切荣华富贵。唐玄宗已不是即位时的唐玄宗,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杨贵妃一家升天,堂兄杨国官至丞相,朝中胡作非为,早已***人怨,杨国忠不断向李隆基进言安禄山要谋反,加之安禄山与之争相无望,终于在755年安禄山打着“诛杨国忠以清君侧”的旗号在范阳起兵造反。
当时安禄山号称有大军20万,很快就攻下了洛阳,直逼潼关。李隆基错上加错,杀了名将封常清和高仙芝,启用年老体弱的哥舒翰,哥舒翰坚壁不出胜利在望之际,杨国忠又谗言李隆基逼哥舒翰迎战,20万大军毁于一旦,潼关陷落。
72岁的李隆基拄着拐杖在没有告知大臣情况下,带着杨贵妃等一路逃往四川,陈玄礼带着几千禁卫军护送。
天气炎热,饥渴难耐,原本由计划由地方供给军粮,因为地方官逃逸而落空,禁军断粮之后军心不稳,而此时杨国忠还在吃喝上摆谱,完全不管随军将士们的死活,禁军群情悲愤激发兵变,杨国忠等人被杀死。李隆基出门询问,众人异口同声说杨国忠谋反。李隆基心知肚明无心细问,只是让众将士退下,但是大家整整齐齐站在那里,谁也不曾退去。
陈玄礼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无奈杨贵妃被高力士带去佛堂,然后被勒死了。陈玄礼亲自看过杨贵妃的尸体之后,第一时间带领将士们下跪,叩头谢罪,以示忠诚。
作为禁军统领的陈玄礼,已追随李隆基四五十年,平定韦后、诛灭太平公主两次***中,陈玄礼都是坚定地率领禁军站在玄宗一边。为玄宗登基可说是居功至伟,李隆基登基后,宿卫宫中,成为龙武大将军,只向李隆基尽忠。所以这次逃亡中,李隆基让陈玄礼统领禁军负责护卫工作,他享有的一切都来自于玄宗的恩赐,断然没有谋害玄宗的理由。
此时的禁军已经杀红眼,当玄宗面诛杀杨国钟等人就是明证,陈玄礼知道这个时候唯一能平息禁军哗变的做法,就是杀了杨国忠和杨玉环。陈玄礼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杀了这俩人来换取李隆基的生命安全,是明显的丢车保帅, 不是落井下石,是护主心切,是用心良苦。
当唐玄宗在继续逃亡蜀的路上的时候,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这或许是陈玄礼万万没有想到的,但不得不说,李隆基能成为太上皇确实有他的功劳。
陈玄礼在马嵬坡的表现,并不是落井下石,而是力挽狂澜,主动介入,把一场难以控制的乱事引导到可控范围,并为他的主人李隆基卸去天下骂名,把责任全推给杨国忠兄妹,为尊者讳,把唐玄宗扮成一个受蒙蔽的无辜帝皇,使他的后世名声不致大损。后来有诗人狄归昌以唐僖宗逃入四川而写了一首诗“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陈玄礼是李隆基的心腹,大受亲近,从他当临淄王时就是身边人,在武则天嫡四子一系联合太平公主向嫡三子一系发动***时,就以果毅都尉身份随李隆基组织参与唐隆***,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又助推李隆基上位,唐太宗对他恩宠有加,让他担任禁军龙武大将军,宿卫宫中。皇帝把命都交给你,足见看重和信任程度。(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唐玄宗先明后昏,晚年更是耽于享乐,对天下大势漠不关心,先后历经李林甫杨国忠二个奸相弄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纵容他们。自己与杨贵妃双宿双飞,日啖荔枝三百颗,朝朝赐浴华清池,对边境任用胡将盘剥百姓,养大野心一无所觉,终于激起安史之乱,安禄山准备取代李三郎夺了唐朝江山自己做皇帝。李隆基又在平叛用人及决断失误,导致潼关失守,乱兵将到长安,不得已带着亲随逃出京师,准备前往四川避乱。(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天下民众对杨国忠乱政,贪刻盘剥身有感触,唐军士兵包括禁军也深受其苦,这时又逢大乱,避敌而逃本就窝了一肚子火,在途中,杨家兄妹还不收敛,继续作威作福。而将士们在炎热天气下又累又饿,拒绝继续前进。杨国忠的政敌眼中钉太子李亨主动奔走,与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达成一致意见,要为国除奸,乘机杀掉杨国忠。李亨是逼于无奈,当了二十多年太子,受到李林甫与杨国忠两任宰相的敌视,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一有机会自不会放弃一搏,李辅国则想立大功上位,陈玄礼既想为国除奸,也想为玄宗推卸祸国责任,三人一拍即合。(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陈玄礼便对军士进行煽动,把这场祸事的焦点引向杨国忠,点燃大家怒火,军心哗变,当场追杀杨国忠一家,在杀死他们之后,又得到心虚的玄宗赦免,还不罢休,要求唐玄宗必须赐死杨贵妃,怕杨玉环秋后算帐为兄报仇。这个建议倒像是李亨的意思,因之前玄宗曾有让位的打算,被杨氏姐妹阻止,此时一并算总帐,李隆基无奈,只得赐死杨玉环,安定军心。从此事前后看,后来流传杨玉环被陈玄礼以侍女李代桃僵放走未必没有可能,因处死及收尸检查都是陈玄礼在操办。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到半年叛军便直达长安,玄宗皇帝李隆基在没有通知皇子皇孙的情况下,带着杨玉环和太子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护卫下向西奔逃,到达马嵬坡之时,御林军出现哗变,斩杀奸佞杨国忠,逼迫玄宗皇帝赐死杨玉环。最终马嵬坡前,杨玉环香消玉损,自此于李隆基劳燕各自飞。
陈玄礼好大胆子,竟然要挟皇帝,这可是诛九族的欺君之罪,陈玄礼追随玄宗50余年,当时已经70来岁,一个快入土的老头子图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太子李享早就与陈玄礼密谋好,在马嵬坡进行兵变逼宫,借此落井下石。但我看未必,陈玄礼自打年轻那会就跟随李隆基身边,两人虽为君臣,但也为挚友。唐朝自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登基为帝,便时刻提防太子篡位,更有令皇子郡主郡王不得与禁卫军有染。当年李隆基也干过这事,不可能不提防自己儿子。陈玄礼是个什么人,李隆基还是信得过的,要不然也不会让他管理禁军左右金吾卫。
马嵬坡兵变实质更倾向于一场纯粹的士兵哗变,因为常年没有经历战争,这些禁军也算养尊处优,如今跟着皇帝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奔波,早就心生埋怨。加之安禄山的造反很多人认为跟杨玉环和杨国忠有干系,于是才发生哗变。
陈玄礼知道这个时候唯一能平息禁军哗变的做法,就是杀了杨国忠和杨玉环。陈玄礼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杀了这俩人来换取李隆基的生命安全,这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落井下石,我想不应该存在,因为陈玄礼自始至终忠于李隆基。后来长安光复,陈玄礼又护着李隆基回到了长安,李隆基此时已经是太上皇了,从此郁郁寡欢,陈玄礼不久也死了。
陈玄礼一生追随在唐玄宗身边,如同贴身保镖,四十五年未变。马嵬驿兵变,恐怕是陈玄礼一生最纠结的事,最终他选择了跟太子李亨合作,策动禁军哗变,逼迫唐玄宗除掉了杨国忠和杨贵妃。用“落井下石”来形容,似乎不是特别贴切,以我个人判断,陈玄礼但凡心存半点私念,马嵬驿就是唐玄宗政治生涯,甚至生命的终点站!
马嵬驿兵变,表面上看是士兵自发的哗变,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史学家指出,这场兵变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目标直指权奸杨国忠,幕后主要策划人就是太子李亨。
李亨为什么要除掉杨国忠?一是私怨,二是国恨。
李亨子被册封为太子,就一直受到宰相李林甫,及杨国忠的打击迫害。他们的目标就是搞掉李亨,扶植寿王李瑁。唐玄宗出于对太子权势的忌讳,对李林甫与杨国忠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因而,李亨的太子生涯过得相当凄惨。
这期间,李亨的妻族,多次被构陷,意图迫使李亨卷进案情。李亨眼看着妻族家破人亡,不但不敢出手相救,相反只能两次休妻以避祸!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曾经想禅位于李亨,都被杨国忠和杨贵妃联合阻止了。
除了私人恩怨,杨国忠祸国殃民的事没少干,安禄山叛变也有他的贡献。唐玄宗晚年的昏庸,很大一部分归咎于杨国忠的奸邪。
实际上,李亨很可能一直在准备,对杨国忠动手,马嵬驿给他带来了机会。
随行人员中,有李亨的心腹李辅国,还有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及建宁王李炎,他俩统领部分亲军随架护卫。在李辅国的穿针引线下,陈玄礼同意支持对杨国忠***取行动。
这就是马嵬驿兵变的幕后故事。
恐怕事情比这个还要复杂。我个人认为,其实马嵬驿兵变最早的***,并不是主要针对杨国忠,而是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