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斩杀一众功臣,为何唯独萧何幸免于难?
- 为什么汉景帝削藩成功,康熙削藩成功,独独建文帝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反而失败了?
刘邦斩杀一众功臣,为何唯独萧何幸免于难?
在头条看到过很多次这样的问题,仿佛刘邦刻薄寡恩,一心一意把功臣斩尽杀绝,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东汉开国的功臣主要有八大异姓王和元功十八侯,此外还有留侯张良和曲逆侯陈平两大谋士。
先看八大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这八人,张耳是刘邦的儿女亲家,得善终,长沙王吴芮恭顺守法,亦得善终,其余六人,韩信、英布、臧荼谋反被诛,彭越抗旨欺君被诛,卢绾、韩王信谋反失败,叛逃匈奴。刘邦对六人的处置,除了韩信、彭越略有争议,其他都十分恰当,并非枉杀。况且异姓王割据一方,实际上是独立王国,不予以铲除,等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功白费,实是不得不为。
再看元功十八侯,分别是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 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鲁侯奚涓、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浦侯柴武、清河侯王吸、广平侯薛欧、汾阴侯周昌、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虫达。这十八功侯和留侯张良和曲逆侯陈平,没有一人被杀,很多人的封国一直到西汉灭亡还存在着。萧何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没有被杀有什么奇怪?
事实上,刘邦对同在丰沛起兵的故旧是极有香火之情的,刘邦不是冷血寡恩之人,除了反叛者和异姓王,刘邦并不苛刻。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取代大汉江山的曹操就是平阳侯曹参和汝阴后夏侯婴之后(从夏侯氏过继到曹氏),可见刘邦杀尽功臣一说本就是子虚乌有。
谢谢邀请!萧何,汉初三杰之首,为刘邦的称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是刘邦多疑。萧何帮助吕后计杀韩信后,刘邦消除了心中大患,加封萧何,并排一名校尉带五百军士保护萧何。萧何很高兴,摆宴庆贺。有一个叫召平的人穿这白衣孝服而来,萧何大怒。召平说,丞相你大祸临头啊。皇帝整天在外征战风餐露宿,你在这里没有什么汗马功劳,皇帝派这么多人保护你吗?那是淮阴侯最近谋反,皇帝为了防范你,才安排这么多人来看护你的!你最好辞去加封变卖家产捐给军队用,或许皇帝能消除对你的怀疑。萧何猛然惊醒,赶紧照办,果然刘邦很高兴! 英布造反,刘邦亲征。每次送粮食的到前线,刘邦都问,萧何在做什么,送粮人回答说,萧相国爱民如子,除了筹备军粮,就是体恤百姓!刘邦不做声。送粮人回来朔给萧何听。萧何不解。后说给一门客听,门客说,你不久将被灭族!萧何忙问缘故。门客说,你从到汉中多年,一直体恤百姓,百姓爱戴,现在皇帝每次都问你在作甚么,就是怕你有所逆心啊。你最好尽快做些让老百姓骂你的事情来吧!萧何一生清廉,他何尝不懂呢?于是只好昧着良心,做了些民间田宅的事,让老百姓不满!刘邦得到消息后不已为事。回朝时又百姓告萧何,刘邦让萧何自己谢罪,内心缺很高兴。萧何总想弥补百姓,看到***园林大面积土地,只是放些动物,就上书说,不如放开给百姓耕种。刘邦在病中,看到后马上下令将萧何下牢。后经一卫尉历劝说,萧相国是为民***,恪尽职守!刘邦放了萧何!刘邦说,相国为民***,有不许,我是个无道的天子,关押你正好说明你的贤明和我的过错啊!从此萧何保持沉默寡言,最终得以善终!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千年以来,刘邦和朱元璋成为了杀功臣的代名词。朱元璋杀功臣,这没什么好说的,但刘邦在杀功臣这件事上其实挺冤的,不是说他没杀,而是他并没有大杀功臣。
1、我们先看刘邦封赏了哪些人
汉初除了刘邦以外,还有七个异姓王: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为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同时,刘邦按各个功臣在反秦灭项中的功劳大小,封了145个列侯,如此大规模的封侯在我国古代是空前绝后的。同时汉朝的封侯并非虚衔,而是实封,也就是说是有领地的:功劳最大的是万户侯,最低的也有五六百户。
这些列侯,基本上都是善终,除了后来贬为淮阴侯的韩信。
2、刘邦杀了哪些人?
首先,刘邦杀的不是列侯,而是异姓王,我们看七个异姓王的结局:
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处死。
梁王彭越被贬,之后被刘邦所杀。
谢谢邀请。
韩信、张良和萧何是汉初三杰,刘邦建立汉朝他们三人居功至伟。但是后来韩信被杀,张良也隐居了,为什么萧何却能得到善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先不谈萧何功劳如何如何大,因为刘邦要杀的就是功劳大的功臣,你功劳不大刘邦还懒得杀你。所以我认为萧何得以善终是因为以下四个原因:
一:萧何和刘邦是同乡,两人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关系就很铁,刘邦在当泗水亭长时,萧何是沛县功曹,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萧何都给了刘邦很大的帮助,同乡伙伴的感情是最纯真的,何况古人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二:萧何对刘邦很忠心。从刘邦起兵开始,萧何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默默地为刘邦做事,即使刘邦的事业陷入低潮,萧何也从来没有三心二意过。萧何只比刘邦小一岁,但是萧何对刘邦却像对待自己的父兄一样尊敬。刘邦对此不但心知肚明而且十分感动。
三:萧何精通律令,熟读春秋,深知历代君主担忧和猜忌之所在。因此萧何虽然全面掌握朝廷的事务,但他从来不抓军权,知道君王最忌讳的就是军权,刘邦因此对他也特别放心。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四:虽然萧何如此忠心耿耿和小心翼翼,但是刘邦对他还是有所猜忌,所以萧何最后还被迫***取了“自污”的办法,就是尽量贬低和丑化自己的名声。这招很有效,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刘邦不是因为看到萧何自污而不猜忌他,而是刘邦看到了萧何自污背后的心酸、无奈和苦心。
聪明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欢迎留言评论。
萧何为汉初三杰之一,在刘邦建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开国第一功,毫不客气的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刘邦的今天,萧何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样样很到位,多次挽救刘邦于危难之中,攻占咸阳后,他首先封了秦国的府库,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这充分体现了萧何的高瞻远瞩。
后来楚汉相争,萧何负责大后方,源源不断的将粮饷和兵员输送到战斗的第一线保证了楚汉战争中刘邦集团的最终胜利,再就是举荐韩信,击败各地残余势力,并通过十面埋伏最终在垓下一战中全歼项羽军队 ,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巨大贡献,后来,韩信谋反,萧何又设计帮助刘邦除掉韩信,所以刘邦很感激萧何。
在刘邦大举诛杀功臣的时候,萧何看到连刘邦最亲信的卢绾也被迫远走匈奴,他退缩了,为了消除刘邦的怀疑,让人告他***,这才消除了刘邦对他的疑虑,最终得以善终,萧何能善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不动军权,他知道刘邦对此很忌惮,韩信、陈郗和英布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萧何得以善终。
司马迁曾评价说:“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钥,因民之疾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髃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由此可见萧何在汉朝居功甚高,能够功成身退,可称千古完人。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为什么汉景帝削藩成功,康熙削藩成功,独独建文帝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反而失败了?
1、因为建文帝有“建文三傻”,没有眼光长远,做事决绝的谋士。
2、同时建文帝操之过急。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改革,欲速则不达。
3、太年轻,顾念叔侄、同宗之情。命令部队只可打败朱棣,却不能诛杀朱棣,得活捉。
4、相对于君主,朱棣不论从政治、军事方面及综合素质方面更胜于朱允炆。
5、历史的发展有偶然性,但更大的是必然性。从朱标去世就为朱棣造反埋下了祸根。
为什么汉景帝削藩成功,康熙削藩成功,独独建文帝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反而失败了?
这个“汉景帝”削藩,削的是血亲关系比较疏远的藩王。且“汉景帝”削蕃部队是“周亚夫”细柳营的精锐,加上“周亚夫”足智多谋,以为首的吴楚军被“周亚夫”料敌于先机击败,七藩王之乱也被各个击败。
康熙削藩成功,主要还是靠的满清平寇和平南明的老底子,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加上久经沙场亲王“岳乐、杰书”及赖塔、喇布等军事人才,削吴三桂,自然不在话下。
在看看“建文帝”削蕃,建文帝削藩削的是有统领过戍边精兵,久经沙场的他叔“朱棣”。且建文帝这边有谋略和实战经验的悍将将军,都被他爷爷“朱元璋”给削棘掉了,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怕子孙将来继了皇帝位压不住功臣,从而威胁到自家皇权。
所以等“建文帝”继了位,朝廷已没了智勇双全的军事人才,军事上已大打了折扣。加上建文帝对他叔比较心慈手软,而朱棣带兵打仗多年,要不甘做藩王,谋反之心已久,早已秘密练兵。建文帝却不明事宜,***纳了齐泰、黄子澄以汉景帝削蕃的前车之建议,把朱棣当成了一般的藩王,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全靠同行衬托,哈哈哈!
其实单从造反的实力来讲,朱棣自己那点军队和蒙古雇佣兵,可以说是这三家里实力最弱的。你看看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的七国,在看看席卷整个南中国的三藩(还包括几家别的势力),怎么看朱棣也没有成功的可能啊?但人家就成功了,只能说对手太辣鸡。
我看失败就在两点原因:
一、朱允炆的经验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辛卯日,太孙朱允炆即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当时朱允炆21岁,在那个年代算是个比较成熟了。比汉景帝要年轻(31岁登基),比康熙要年长(8岁登基),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年龄。而且他们三人都不是成长于战争年代,说他们都是温室里成长起来的也不为过。
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朱允炆历练太少,他的继位得益于父亲朱标早死,本人就是书生一个。靖难之役发生在1399年,也就是朱允炆继位的第二年,他上位开始就捏死了几个软柿子: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以及岷王朱楩(朱总理的先祖)。这让他感觉棒棒哒。不过当矛头指向燕王朱棣的时候,就发现碰到硬茬了。其实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正确的,但时机不对,上任开始还没理清关系,就开始动手,就是缺乏经验的表现。对比平定七国之乱时,汉景帝已经稳坐江山三、四年了,虽然开始作战不利,但依靠丰富的经验,最红扭转局势;三藩之乱时,康熙年仅19岁,但之前经历过擒鳌拜的斗争,已经是个比较成熟的君主了,同样开局不佳,但他逐个击破,最后成为赢家。
二、用人不当
即使经验不足,会用人,也可保江山不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