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不除节度使撤藩镇?
- 为何刘邦出汉中就成功了,神机妙算诸葛亮出六次都出不去?
不是唐朝皇帝不想,而是做不到。
安史之乱之前,藩镇势力过于强大,有尾大不掉之势,就已经成为很多人都关注的问题,并且不断上奏朝廷,希望玄宗能够加以注意,及早预防。但玄宗认为,有朔方节度使在,安禄山不至于造反,即便造反,朝廷也可以依靠自己强大的实力完全碾压。结果是安禄山真造反了,朔方军确实也去镇压了,但初期作战不利,朔方军据城自守,不肯出战,玄宗催促出战,结果反而是朔方军被安禄山击败了。
其实朔方军的作战方案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玄宗认为自己被打脸了,面子上挂不住,所以才坚持要求朔方军作为朝廷军队,要以堂堂之阵,正面完全彻底的碾压安禄山,以此来证明他事前的判断是没有问题的,安禄山根本就不足挂齿。这就犯了平叛的大忌。叛军初起时一般都气势甚锐,利在速战,如果朝廷军队只是进行封锁和压迫,但不正面野战,叛军的气势慢慢就衰竭了。
朔方军战败后,玄宗也慌了,就开始准备出逃。然后从各地调集援军,想在洛阳以东组织防御力量,把安禄山阻止在洛阳以东。按照这个方案组织军队之后才发现,虽然朝廷调集的军队数量和规模确实已经很大了,对叛军是有优势的,但战斗力实际上并不如叛军,而且也前线将领下属部队太多,也有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结果,所以很快朝廷就进行了战区划分,分为不同的规模小一点的藩镇,以此来组织防御体系。
此后,随着战争的进展,朝廷不断调整关东地区的防御体系,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划分了很多藩镇,其中一些是安禄山、史思明叛军中又反正投降朝廷的,朝廷也都划分了防区,形成为藩镇,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河北和山东一带的几个藩镇,叛服无常。
朝廷起初试图通过军事行动来消灭这些倔强不服的藩镇,但连续出现了几次派到前线的藩镇军队也跟着一起叛乱的情况,叛乱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扩大了。尤其是在德宗到宪宗的时期,朝廷和藩镇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拉锯,但朝廷自己掌握的禁军不足以完全压倒藩镇,平叛也只能依赖其它藩镇的军队。朝廷无可奈何,只能承认现实,划分更多的藩镇,缩小每个藩镇的实力,避免单个藩镇势力过大,危及朝廷权威。
朝廷与藩镇之间的这个博弈持续了差不多四五十年,最后形成的均势就是这个。除了宪宗时期朝廷一度处于上风之外,其它时间朝廷拿藩镇都没有太多办法。最典型的则是德宗时期,朝廷调动其它藩镇去围攻公然背叛朝廷的藩镇,结果被派去的藩镇也跟着一起造反了。朝廷从关中调派的泾原兵在路过长安时,因为朝廷赏赐不到位,就发动了叛乱,德宗不得不出逃奉天,这也就是所谓的泾原之乱。
唐朝的节度使之所以可以长期割据一方,可以与朝廷的分庭抗礼,以至于朝廷也无可奈何,这是因为:
第一,朝廷没有设立节制节度使的专门职位。
比如,明朝在地方上有监军,就是专门监视、控制地方上的将领,监军权利比将领还大。将领对监军只能毕恭毕敬,还敢想着造反吗?清朝的总督,虽然在地方上很威风,但是朝廷还派遣了巡抚。而巡抚并不是总督的下级,其作用就是监督总督。如果总督有造反的迹象,巡抚有权予以处置总督,包括紧急逮捕总督。总督权利虽然大,品级也高巡抚半级,但是无法对巡抚形成直接制约。
第二,没有贯彻节度使不得兼领和不得长期任职的政策。
原本一个人只能做一任节度使,而且只能做一个地方的节度使,是唐玄宗亲自破坏掉了这个政策,造成节度使权利过大。比如,安禄山可以做三个镇的节度使,等于控制了整个东北,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之久。“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拥兵自重,职位实际上是世袭,弱势的朝廷也无可奈何。
我想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是一定考虑过废除节度使和撤销藩镇的。问题是当时唐王朝国力上已经元气大伤,废除节度使撤销藩镇必然引发大范围的***反抗和内乱。这是此时的唐王朝不愿意看到也是经受不起的政治军事乱局。其次,当时即使废除节度使撤销藩镇,却没有一种更好的更适合的政治军事治理管理模式去适时替代它,这反而孕育着更大的动荡与风险,那种情况下,并没有足够有利有效的时间让你进行“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军政大变革的,因为稍有不慎,国家就会瞬间分崩离析。所以,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没有及时废除节度使撤销藩镇也是有自己难言的苦衷的,此时的唐王朝内心世界并不糊涂。就聊这么多,一家之言,如有欠妥之处,还望指正,谢谢邀约。如果喜欢,欢迎阅读关注点赞评论讨论转发,谢谢。
谢邀。
安史之乱后,唐朝先后经历了唐德宗和唐宪宗两次削藩,唐德宗没能成功,但给唐宪宗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军事基础,使得唐宪宗削藩成功,实现了元和中兴。
隋唐两代,以军事集团立国,兴于兵,也亡于兵。
李唐得到了关陇军事集团,和山东军事集团的支持,轻而易举取得了天下。
为了制衡军事集团,李渊还用突厥人帮他打天下。
后来,唐朝皇帝,又使用回纥人,沙陀人,等各路蛮夷兵帮自己打仗。
以兵制兵,层层制衡,直到闹出来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入蜀避难,藩镇受命协助肃宗、代宗平叛,原本由于募兵制而军力强大的藩镇势力更加强大。
唐中期后,都靠节度使过活,用他们互相制衡来使唐朝活命,历代唐皇想收回都收不回,做得太狠了,就是逼狗跳墙。就像一剂慢性毒药,不吃不行,吃了也是苟延残喘,说白了就是中央实力不行,不足以这样干。
为何刘邦出汉中就成功了,神机妙算诸葛亮出六次都出不去?
卧龙既得其主未得其时。水镜先生司马徽道出诸葛亮悲剧的一生,虽然与刘备君臣际会,成就一凡千古佳话,但是六出祁山,最终陨落五丈原,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让人感叹。但是,在四百年前刘备的先祖,高祖刘邦却凭借巴蜀之地,出汉中、定三秦用了四年就打下汉朝基业,而诸葛亮却六出祁山而寸功为立。究其原因,时也,势也。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要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必要条件跨有荆、益,同时,还要安抚四邻,内政清明,有一个稳定的内外环境,然后最重要的还要天下有变。只有具备这个条件,之前的必要条件才能成为充要条件。
想当年,西楚霸王分封十九路诸侯,没多久齐国田荣、赵国陈余等就开始发动叛乱。刘邦兵出汉中之时,项羽带着主力正在齐地平叛。刘邦趁机平定三秦。当时项羽虽然分封诸侯,仍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相对独立,而项羽号称西楚霸王,只是诸侯国的盟主,所能调动***有限。可以说刘邦面对的始终只是项羽的“楚国”,而不是整个天下。但从军队人数比较刘邦甚至要胜过项羽。而在三国时期,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蜀国与魏国的实力始终十分悬殊,特别是郡县制在全国巩固,曹操先后消灭袁术、吕布、袁绍、张绣、刘表、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后,在郡县制的管理下,完全是一个整体。所以,诸葛亮面对的是以一州之力对抗***之力,实力悬殊。
刘邦***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平定三秦后,与韩信分兵,刘邦在正面战场虽然履战履败,但是他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虽然失败,但越败朋友月多,地盘越大,势力越强。韩信开辟第二战场,平魏、灭赵、降燕、定齐,第二战场做得有声有色。彭越的游击战,断粮道,搞袭扰,有力支援了刘邦正面战场。再看诸葛亮,关羽丢失荆州后,带兵以向宛洛的两线配合作战的想法宣告破产,只有兵出祁山一途,从正面与实力强大的曹魏硬撼,要说不败已经非常不易,更不要说进取中原。
刘邦在平定三秦后,三秦和巴蜀成为支援刘邦作战的坚强后盾,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和兵员。但是,诸葛亮终其一生未能占据长安。而汉中由于当时曹操退出汉中时,把汉中人口全部迁入关中,到至汉中广阔土地成为无人区,无法更加充分发挥后勤基地作用。这里面还有个自然原因,就是在西汉初年,武都发生大地震,造成巨大堰塞湖,导致古汉水上游和中下游水路交通完全断绝,导致诸葛亮只能依靠崎岖山路供应粮草,造成后勤巨大负担,多次因粮草供应不足,不得不退兵。
刘邦出汉中,其实是韩信的神机妙算(他是真的);至于你说诸葛亮 ,认真讲,在真实的历史上,他的军事谋略是比较欠缺的,所谓神机妙算,基本全靠罗贯中吹——当然这个亮粉不爱听,不过俺也没办法,事实如此啊。
首先我们要讲,同样的招,别人已经使过了,你还来再使一遍,成功机率自然就大幅下降了。韩信那会是啥情况?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一例来自巴蜀地区的北伐攻入关中,不要说成功的案例,连失败的都没有。此前唯一发生在汉中一带的战争,是秦国灭蜀的战争。
秦时的蜀国是个什么情况呢?据《华阳国志》《水经注》等书记载,战国中后期,蜀国已经衰弱——与强国没有来往,军事威胁不大,自强意识缺乏也很正常。于是秦国就想伐蜀,但崇山峻岭,兵马难以通行。怎么办呢?秦王便凿刻了五个巨大的石牛,在牛***下方还放上黄金,说是天上神牛,能屙黄金——这就样的牛皮,蜀王居然还信了,于是开山辟路,一直将石牛拖回成都。而石牛拉回来了,秦蜀之间的道路也就开垦出来,随后秦兵就沿着这条路,灭了蜀国。
那么,既然有这条道,为什么项羽还会相信刘邦不能北上呢?
因为刘邦南下之际,一把火将秦岭栈道全部烧毁——也就是说,在项羽看来,刘邦回不来了。但实际上项羽并不知道,川陕之间其实有三条路栈道,头一条便是上述的金牛道,次一条是褒斜道,第三条是故道。
最传统的秦蜀通行道路,其实不是金牛道,而是褒斜道,刘邦烧掉的,就是褒斜道的栈道。所以韩信出兵之际,三秦的注意力都在这里,结果韩信便来了一个声东击西,改走故道(与今天宝成铁路平行的一条路,当时经过一个县,县名故道,因此得名),最终将三秦成功搞定。
那么诸葛亮呢?他没有走褒斜道(魏延的建议),也不走故道(韩信的旧法),而是走了金牛道,他还在金牛道上开凿了剑山,并架设阁道15公里,后人习惯称为"剑阁道"。
实际上问题就在这里,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计,走褒斜道,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镇守长安的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怯而无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唾手可得。 魏国聚集军队"尚二十许日",诸葛亮大军可趁机"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
但诸葛亮却否定了这一建议,他的选择是走金牛道,而且不是直接进攻长安,而是先夺取陇右(陇山和黄河之间的区域),攻打这里,可以走坦荡大道,万无一失。
咱实话实说,魏延的子午谷计划,确实冒险,但行军打仗,本来就是一件冒险的勾当。你不能冒险,凡事只求万无一失,在家里呆着不出去多好啊。